張強:創新教育在探索中前行

發布時間:2019-07-02瀏覽次數:61

www.jyb.cn20121008日  作者:張強 作者:張強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的教育為國家崛起、經濟騰飛輸送了大量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經濟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原來本不成熟的教育體係暗藏的問題開始凸顯,使我們不得不正視、尋求解決的方案。

 重視創新教育的背景

  “用人荒”與“就業難”兩相並存的窘境不斷凸顯,由此引發的“讀書無用論”迅速蔓延,輟學率逐年攀升,一些偏遠地區農村中學的輟學率竟高達50%以上。企業“用人荒”集中體現在兩個層次——低端實用型技工和高端創新型人才,前者要求操作技術純熟,後者要求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而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仍以理論指導為主,培養的畢業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較欠缺。這便造成了供需不匹配,企業在用人上捉襟見肘發展受限,大學生卻“畢業即失業”。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女生在學業上的優勢不斷擴展和延伸,從教育的各個領域、層次上趕超男生,其中不乏一些傳統的男生優勢學科,如金融學、醫學等。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除了教育觀念的改變、女性受教育機會增多等,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的教育方式、考核體係、評價標準更適合女性的發展,側重於對記憶力、廣泛性、表述能力等方麵的培養和考察,而抑製了男性的優勢特點,如更強的創造性、深入性、靈活性及操作能力。這種情形在近些年的發展、深化,一方麵挫傷了男性受教育的積極性,致使男性輟學率上升;另一方麵,由於多數崗位對男性的需求更多,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就業困難也在增加。

  如今距科學巨星錢學森的逝世已近3年,他彌留之際最後的心結,“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依然沒有解決。2009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科研投入均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同年英國《經濟學人》刊登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最新排名”,中國創新能力僅排第46位;科技人才數量世界第一,卻至今沒有中國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中,進入核心層的中國科學家僅占總人數的2.26%;中國科技論文數量也已躍居世界第一,但論文的平均被引證率排在100位以外。擁有龐大人口總量,綜合國力日漸強盛的中國,卻嚴重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傑出人才。

  追根溯源:創新的缺失

  造成“用人荒”與“就業難”並存局麵的直接原因是人才的供需不匹配,窺其背後的因果,是人才定位的偏差和培養方式的固化;“男生危機”的出現是現行教育製度、考核評價體係對男性具有先天優勢的創造性人格的忽視和抑製造成的;“錢學森之問”錢老先生自己也有解答:“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因此,所有這些問題,追根溯源後都指向了同一點——創新的缺乏。

  創新型人才缺失,高校成為首當其衝的批判對象,作為人才的主要輸出機構這無可厚非,但高校在此問題上亦有很多難以消除的苦惱。大學隻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其中一個環節,僅通過高校的培養方式轉變不足以徹底解決問題。另外,不僅高校自身對人才培養的定位模糊,社會對於高校的期待也不清晰,既要有學術創新,又要保證就業率;既期望它生產出可以直接用於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又期待它能培養碩果累累的科學家,這些方麵多少都存在不兼容點。且在現有的考核製度下,學生和老師都疲於“數量”壓力,而難保創新“質量”。

  創新能力不是在某一階段或者某一個教育環節的培養下就能形成的,創新教育應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學習、成長階段,教育改革不僅是培養教育方式的改革,還應包括評價機製、考核體係、管理製度等方麵的改革。中小學是塑造青少年創造性人格的關鍵時期,成年以後人格相對固化,單純通過大學創新教育來重塑創造性人格是很難達到效果的。現階段中小學以素質教育改革為主,但在升學壓力下,改革浮於表麵,收效甚微。同時,由於人才選拔方式、考核標準、評價體係等都沒有及時作出調整,創新改革一直都是處在各自獨立的小範圍內嚐試,僅僅是“小氣候”,沒有形成“大環境”。

創新教育如何追趕世界步伐

  中國的創新教育起步較晚,要追趕世界步伐,就要借鑒汲取成功的經驗,給予創造創新合適的生長土壤,讓“小氣候”發展成全社會的“大環境”。

  作為創新教育改革的“領頭羊”,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提升創新能力的號召,貫徹實施國家“2011計劃”,構建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行業企業、高校與區域發展之間的協同創新模式,加強國內高校與國際一流大學及國際研究機構的合作。將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整合為完整的“創新鏈”。以協同創新中心為依托,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德國、加拿大等國對四年製的本科教育要求學生從事實踐工作的時間不得低於一年,相比之下,我們還應大大增加學生參與實踐的時間。

  一流的教育教學平台是開展創新教育的保障。湖南大學依托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特色專業及國家級教學團隊三個國家級平台,從多方位入手為創新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其一,集中優秀教育資源,吸收科技發展的前沿理論,創建國家精品課程,參照MIT等國際著名大學的課程設置,修訂培養方案,逐步接軌國際;其二,依托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打造國家級特色專業,推行彈性學製下的學分製及分階段人才培養模式,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強化創新氛圍,倡導“文理滲透,學科交叉、與時俱進、動態發展”的宗旨;其三,建立跨學科的國家級教學團隊,以有優良學術創新能力的教師團隊培育具備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明確以某種職業技能培養為目的的專業應逐步從大學中分離出來,主要由高職教育來承擔。嚴格控製職業技術學校向大學的轉化。日本是對“學術功利化”杜絕最嚴格的國家,其大學是純粹的學術場所,而技術人才的教育幾乎全部由“專門學校”來承擔,所有功利化的學習內容全部被排除在大學之外。要保證大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學術創造力,就必須相應地降低其教學功利性。

  創新難以激發,改革難以取得成效,與目前的考核方式有很大關係。在歐美頂尖學府,七到十年時間作為一位教授出成果的準備期是正常的,而非要求其在某一個時間段必須發表多少篇論文,教授們沒有“定時交作業”式的考核壓力,對專業研究的精益求精自不待言。對學生的考核如果也僅停留在卷麵考試、學曆和各類證書上,學生必然疲於備考沒有創新的時間和興趣。考核方式應尊重學術自由,留足創新空間。對於教授的考核可考慮以國內外同行評估的方式進行,對學生的考核則可更加多樣化。

  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除了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及創造性人格,中小學時期是這些素質形成的關鍵期,成年以後,學生的人格基本固定,錯過了創新教育的最佳時期,單純由高校來承擔創新能力培養的任務,勢必事倍功半。在創新人才培養上,應實現中學與大學的聯動對接,為拔尖創新人才創造一條通暢的成長通道。(作者張強單位:湖南大學)